关键词:下肢康复;术后康复;NASA 反重力跑步机
摘 要
目的 观察反重力跑台系统在股骨髁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康复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纳入自201806—2020-06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54例股骨髁部骨折,27例采用常规康复联合反重力跑台系统训练(观察组),27例术后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恢复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步态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结果 5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恢复完全负重行走时间为14周。对照组骨折愈合时16周,恢复完全负重行走时间为16周。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恢复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20周后步态评分为10分,优于对照组的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中功能、肌力、稳定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疼痛、活动度、屈膝畸形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股骨髁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时采用反重力跑台系统训练可促进骨折愈合,患者可更早完全负重行走,而且步态恢复良好,最终获得更好的膝关节功能、肌力、稳定性。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年龄20~60岁,既往身体素质较佳;②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及《骨与关节损伤》中股骨髁部骨折诊疗标准.确诊为单侧闭合性股骨髁部骨折;③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手术方案;④患者依从性较强,配合治疗及随访;⑤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患肢其他部位骨折或对侧下肢骨折;②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③合并严重脏器及造血系统疾病;④局部感染或脓肿,体质虚弱,合并恶性肿瘤或恶液质者。纳入54例,27例采用常规康复联合反重力跑台系统训练(观察组),27例术后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观察组男19例,女8例,年龄48岁;骨折按AO分型:A型10例,B型10例,C型7例。对照组男18例,女9例,年龄47岁;骨折按AO分型:A型10例,B型9例,C型8例。两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方法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具体手术操作步骤省略。常规术后治疗,并根据骨折三期愈合阶段分别给予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续筋接骨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①术后第1天即进行康复介入,患者抬高患侧远端肢体,给予中频脉冲电、局部冷敷、下肢气压等治疗促进患肢消肿并防止血栓形成;②早期(术后0~2周)指导患者进行足趾活动和泵踝训练,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训练,膝关节被动屈伸训练(术后1周开始,活动范围从0°~30°开始,并逐渐加大),鼓励患者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进行膝关节主动屈伸训练;③中期(3~6周)继续进行膝关节被动屈伸训练,加大持续被动训练角度,主动训练逐渐增强力量及幅度,增加下肢等长及等张训练,每次训练力求达到最大范围;进行髌骨松动训练,患者用拇指和食指抓住髌骨上下极向上下、左右推动,松解髌骨周围组织,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坐位床旁垂腿抱腿等姿势训练,加大关节活动范围;;④后期(6周以后)摄X线片复查骨折对位及愈合情况,开始拄拐下床部分负重训练,并逐渐增加部分负重的重量;强化膝关节周围肌肉及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包括勾腿练习、抗阻屈伸训练,逐渐可由橡皮筋抗阻增加至沙袋抗阻训练;逐渐进行去拐完全负重行走训练,增加行走距离和频次,患者完全负重后进行平衡训练,后期可进行静蹲训练、上下楼梯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反重力跑台系统进行减重步态训
练,开始减重为体重的80%~90%,步行速度0.1m/s,每天2次,每次20min;训练时患者双手扶住扶手防止身体摇摆,每周增加下肢负重8%~10%,步行速度逐渐加快且每次治疗时间逐渐增加,直至完全负重。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结果
5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14周,恢复完全负重行走时间为14周。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16周,恢复完全负重行走时间为16周。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恢复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20周后步态评分为10分,对照组为8分;观察组治疗20周后步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中功能、肌力、稳定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而两组疼痛、活动度、屈膝畸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股骨髁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时采用反重力跑台系统训练可促进骨折愈合,患者可更早完全负重行走,而且步态恢复良好,最终获得更好的膝关节功能、肌力、稳定性。